◇◇新语丝(www.xys.org)(xys.dxiong.com)(xys1.dyndns.org)(xys888.dyndns.org)◇◇

关于“语文课本”的问题再说几句 

子乔

1、我在语文课本那篇黄仁宇评介的后面没有看到方舟子先生的名字,因此只能
认为是课本编者所写。我省略的黄仁宇履历,也基本与方先生的文字相同,仅
删去了“未及卷入国共内战”和“随团长朱世明将军”。

2、方先生解释这种厚此薄彼的现象时说:“其实原因很简单:其他作者的介绍
没有这么方便的资料可利用。”,这一点我不太同意。其他作者的评介文字,应
该也是很好找的,不用说网上搜索,课文所出自的出版物里往往就有。我认为课
本编者的这种做法,反映了一种“赶时髦”的心态。众所周知,旧版语文课本的
陈旧落后,历来为人们所诟病,这种无形的压力,使新版编写者矫枉过正。

3、我并不是嫌其他作者的评介文字少了,而是对这种厚此薄彼不满。要“薄”
都“薄”,无所谓,因为毕竟是中学的语文课本嘛,而且老师课上还会讲。要
“厚”的话,是否有必要重点介绍文学范畴之外的作者呢(有那么多大文学家
在)?如果有必要的话,有王国维、钱穆、冯友兰等摆在那里,也不应该轮到黄
仁宇。课本第五册对黄仁宇的评介,是在课文后单独进行的,而我列举的其他中
国现当代作者如王国维等,都仅仅是在课文注释中“简介”的。这是一种很严重
的误导,若我是中学生,我就会认为,黄仁宇是大师,而王国维、钱穆、冯友兰
等辈都只是小角色。冯友兰的文章就在《孔孟》之前,对比非常明显。我认为这
反映了课本编者的见识和水平。

4、方先生的文字,放在纪念黄仁宇的文章中,并没有什么不妥,甚至是很合适
的。但如果出现在中学的“语文”课本中,就很让人奇怪了,再结合课本对王国
维、钱穆、冯友兰等大师级学者的低规格待遇,就很让人皱眉头,甚至是动怒了
——这不是误人子弟是什么?(当然这是对课本编者,与那段文字的原作者无
关)。

5、新编语文课本分为“教科书”和“读本”两种,前者是课上讲授的,后者与
教科书配套,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。“教科书”第五册收入了黄仁宇的《孔孟》
一文(王国维、钱穆的文章都在“读本”中)。我看到的课本不全,只有“教科
书”第一、二、三、五册,“读本”第二、三、五册,缺五册。季羡林、朱光潜、
张岱年、钟敬文、任继愈、程千帆、周振甫等当代一流学者(课文作者),都没
有任何介绍,也许在另五册里有。但王国维、钱穆、冯友兰等既然已经在我见到
的七册里做了“简介”,另五册里估计不会再有,这也是惯例,如果有和黄仁宇
一样详细的评介,那算我批评错了,我向课本编者道歉。(若另五册还未出版则
不算)。

6、语文课本没有注明那段文字的作者,如果是疏漏,那说明编者的工作态度极
不认真;如果根本就不知道作者是谁——引用的是网上随便搜来的没有注明原作
者的“转贴版”——那实在是太不象话了,一篇来历不明的网文,他们居然也敢
用???!!!(当然这是从编者的角度讲,与网文本身是否可信及其原作者无
关。) 

◇◇新语丝(www.xys.org)(xys.dxiong.com)(xys1.dyndns.org)(xys888.dyndns.org)◇◇